1、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2、“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相关资料图)
3、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4、粥是用各种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
5、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6、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7、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8、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9、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10、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是买杂拌儿。
11、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12、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13、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14、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15、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16、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7、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18、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19、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20、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21、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22、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23、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
24、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25、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26、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27、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28、“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29、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30、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31、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3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33、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34、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35、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36、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37、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38、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39、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40、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
41、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42、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
43、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44、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45、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46、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47、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一切。
48、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49、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50、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51、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52、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
53、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54、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
55、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56、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57、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58、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
59、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60、 除夕真热闹。
61、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62、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63、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64、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65、 春节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春节,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66、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67、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68、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69、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
70、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
71、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72、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73、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74、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
75、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76、 元宵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
77、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78、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79、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80、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81、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82、这广告可不庸俗。
83、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84、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
85、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
86、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87、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
88、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89、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90、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
91、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
92、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93、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94、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
95、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96、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97、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
98、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
99、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
100、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
101、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腊纸马的钱。
102、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
103、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
104、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
105、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106、北京的春节-现在的课文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107、“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108、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
109、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110、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111、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112、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113、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114、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115、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116、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
117、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118、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119、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120、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121、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22、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123、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124、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们最喜欢。
125、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126、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27、 除夕真热闹。
128、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129、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130、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131、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132、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33、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134、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135、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136、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fà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137、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lǘ),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138、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139、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xián)熟技能。
140、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41、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142、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143、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
144、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145、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146、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47、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148、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149、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50、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151、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152、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
153、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154、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55、点此输入您的回答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156、"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157、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158、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159、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160、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161、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162、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163、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164、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165、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166、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167、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168、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
169、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170、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171、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172、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173、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174、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175、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
176、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77、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178、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179、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180、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
181、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182、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
183、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184、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85、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186、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
187、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188、 除夕真热闹。
189、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190、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191、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192、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193、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194、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195、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196、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197、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
198、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
199、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200、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201、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202、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
203、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204、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
205、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206、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207、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208、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209、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210、这广告可不庸俗。
211、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212、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
213、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
214、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215、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
216、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217、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218、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玲,到时候就叮叮的响。
219、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
220、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221、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222、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
223、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224、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225、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
226、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
227、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
228、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
229、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腊纸马的钱。
230、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
231、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
232、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
233、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234、bi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235、"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236、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237、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238、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239、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40、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241、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24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243、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244、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245、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246、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247、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
248、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249、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250、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251、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252、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253、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254、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
255、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256、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257、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258、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259、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
260、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261、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
262、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263、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264、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265、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
266、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267、 除夕真热闹。
268、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269、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270、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271、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272、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273、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274、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275、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276、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
277、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
278、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279、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280、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281、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
282、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283、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
284、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285、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286、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287、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288、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289、这广告可不庸俗。
290、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291、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
292、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
293、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294、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
295、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296、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297、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玲,到时候就叮叮的响。
298、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
299、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300、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301、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
302、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303、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304、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
305、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
306、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
307、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
308、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腊纸马的钱。
309、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
310、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
311、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
312、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