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我最想去世界上哪个城市,我的回答一定是巴黎。因为《午夜巴黎》这部电影实在是让我太着迷了,以至于在听过和见过很多关于巴黎的负面新闻之后,我仍然对这个城市有着一层挥之不去的色彩滤镜。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午夜巴黎》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惊讶于伍迪艾伦能够将海明威笔下“巴黎是流动的盛宴”这句话给十分具象的影视化出来,惊讶于对各种只在书本上见过名字的作家、艺术家的生动演绎,同时也被影片中的巴黎城市场景所迷住,当然,还有对电影传达出的最核心内容的感概,那就是每个时代都可能会是将来人心中的黄金时代,我们还是要珍惜当下的生活。
不过,以上的种种,似乎并不能成为这部电影深深刻在我脑海之中的理由,最近,我又一次打开这部电影,这一次我想我稍微能弄明白点了。
(相关资料图)
科技发展的有一点好处就在于,当你喜欢一部电影时,你通常可以反复的去观看它。这一次再看《午夜巴黎》的时候,也许是近期自身生活变化的影响,我已经不再关注故事和场景,而是把目光牢牢锁定了主角吉尔身上。
吉尔是个已经被认可的好莱坞编剧,但想当个作家的念头始终让他无法放下,于是他选择了去一家怀旧商店工作,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写自己的小说,但小说的写作并不太顺利,他对自己所处的当下兴趣缺缺,向往1920年代的巴黎,似乎在那个作家与艺术家云集的年代,自己也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
在一次和未婚妻前往巴黎旅行的时候,他的穿越梦想实现了,但这个梦想在实现的同时也将他的幻想击碎,因为他发现,每个时代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他们都试图逃避当下来寻找自己的价值,然而这种逃避毫无意义,美梦终究会破碎,你还是得回到当下,来面对你需要面对的所有问题。
这一次回看的过程中,我在主角吉尔身上发现了很多与我本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人群中表面看起来随和,但实际上跟别人格格不入的那种,当然我本人的状况要糟糕上一万倍,吉尔毕竟心中还有个让他魂牵梦萦的“黄金时代”,而我却什么都没有,脑海里空空如也,只能隐约意识到自己不想做什么。不过我们身上的问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逃避。
在《午夜巴黎》中,其实电影开始的不久,整个电影的核心内容就从那个讨人厌的卖弄学问的保罗口中传达出来了,他说:“怀旧是否认,否认痛苦的现在,这是那些无法应对当前生活的人,所产生的浪漫主义缺陷”。
不知道别人在看到这里时有没有注意,反正我是一直没注意的,直到这次重看才突然发现,原来主角吉尔用了一整部电影的时间,才搞明白这个道理,我觉得在这里,否认这个词也可以替换成逃避。
逃避这个问题,活了三十多的我一直没有清楚的意识到,甚至会将其美化成“趋利避害”和“今朝有酒今朝醉”,但当我认识了现在的女友之后,我才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这么多年来有多么的面目可憎。
当然,我不是想批判一切的逃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逃避只能让你所面临的问题短暂的消失在你的视线之内,问题本身仍然就在那里,当逃避成为习惯时,这些问题也会堆积的越来越多,早晚有一天溢出在你眼前,让你无处可逃。
而这也让我对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奇怪梦境有了答案。
今年3月份,35岁的我成为众多失业大军中的一员。一开始的我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的履历在这个小城市里还算可以,找一份有双休以及法定节假日的文字编辑工作不成问题,然而时间一天天流逝,投出去的简历一次次被拒,我逐渐意识到了事情并不会像自己想的那样发生,漫不经心的找工作基本不太可能。在女友的帮助下,我重新优化了自己的简历,精心的准备每一场面试,不断放低自己的要求,去投一些以前根本不会感兴趣的工作,但收获的仍然是拒绝。
不断地受挫,让我不自己觉的想起以前的工作,想起自己当辅警时和在某上市公司内工作的场景,想着如果当时自己能更隐忍一些,可能在当下这个动荡的年月里仍然会有一份稳定且收入还不错的工作。
这也反映在我的梦境之中,在近期的梦中,我之前人生中各个阶段的同事朋友以及我在世或死去的亲人开始集中出现,醒来时怅然若失。
我想,这就是我潜意识中的一种逃避行为,想逃避当下的不安,回到曾经让自己浑浑噩噩但又感到安全的时代。
但就像电影中的海明威、斯泰因无法让吉尔成为一个著名作家一样,这些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无法让我找到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逃避,都无法改变事实,更无法影响事实。
现在的我已经逐渐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出身小城,没读过多少书,却沾染了一点艺术情趣,会时常有不切实际幻想的普通人,我要做的就是在这座世俗又平庸的城市里找到一份跟自己水平差不多匹配的工作,我不是任何浪漫故事或者英雄故事的主角,我只是一个在街头迷茫徘徊寻找下一顿饭的人。
写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了《杯酒人生》中临近结尾的一个场景,保罗吉亚马提所饰演的角色将自己珍藏已久留作人生重要场合才喝的葡萄酒在汉堡王一饮而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面对了自己,知道自己这辈子成为大人物或者遇见大场面的几率有多低,没必要再骗自己什么了。
面对现实需要勇气,希望我能不再逃避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