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
大明状元杨慎,当时第一才子,为何被嘉靖厌恶一生?
2023-08-22 17:48:13
来源:金娃趣谈

“那个杨慎现在怎么样了?”嘉靖问从云南回来的大臣。

“回陛下,杨慎现在又老又病,情况十分不好!”大臣回答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听到这个回答,嘉靖深感欣慰,觉得杨慎这个结局都是他咎由自取。

杨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被嘉靖如此厌恶,听到他又老又病的消息会特别高兴呢?

说起来,这杨慎和他父亲杨廷和一样,都是因为“大礼议”一事犯了嘉靖的忌讳。

1、正德年间的状元

杨慎是杨廷和的长子。杨廷和出身翰林,在明武宗正德和明世宗嘉靖两朝担任内阁首辅,他早期以文史之才著称,后来官高位显,掌握朝廷重权。

有杨廷和这样的父亲,杨慎从小就家境优渥,受到全面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再加上他天资过人,在读书、吟诗作赋方面很有天赋,十几岁的时候就以诗歌闻名,深得当时儒学前辈的赞赏。

1511年(正德六年),24岁的杨慎考中状元,被授予翰林修撰的官职。杨廷和也曾担任此职,不过那时他已经步入仕途将近十年。杨慎刚一出仕就得到这样的官职,首先是他状元的光环,其次难免有他父亲的影响。

这时候的杨廷和已经是内阁辅臣,第二年就接替李东阳升为内阁首辅,成为明武宗十分倚重、完全倚仗的朝廷重臣。

2、相似的父子俩

杨慎在官场上的行事风格和他父亲非常相像,无论是看待朝政的眼光,还是处理事情的态度都深受父亲影响,正因如此,他的结局也就和杨廷和的政治生命紧密相连。

杨廷和是明武宗的老师,明武宗行事荒唐,杨廷和为此深感忧虑,经常对明武宗直言进谏,迫切地希望把明武宗拉回到天子的正常轨道。

对于父亲的做法,杨慎紧随其后,行为如出一辙。

1517年,明武宗再次跑出京城,到居庸关一带游玩。杨廷和与大学士蒋冕骑马赶到边关,想劝回明武宗,结果却被奉旨把守居庸关的太监挡住去路。两位重臣辛辛苦苦跑了一路,结果却连明武宗的面都没见着,只好无奈地返回京城。

杨慎知道这件事以后,认为明武宗的这种行为必须得到纠正,于是他奋笔疾书,写了一封规劝明武宗的奏疏递交了上去。

结果,像对待杨廷和的劝谏一样,明武宗对杨慎的规劝理都不理,继续按照自己的心思为所欲为,肆意宴饮游乐。

杨慎气不过,于是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回归故里四川新都。

这一时期的杨廷和也曾多次申请辞官,但是因为明武宗对他的器重与依赖,一直没有被批复,所以杨廷和一直在京为官,承担着辅佐朝政的重任。

父子二人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明世宗嘉靖朝。

3、一个好的开始

1521年,明武宗去世,因为没有子嗣,他的堂弟朱厚熜被迎立即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

朱厚熜之所以能够即位,杨廷和有迎立之功,所以刚上位的明世宗对杨廷和父子很是厚待:他加封杨廷和为特进,领取大学士俸禄,后来又加封为左柱国,经常召见予以慰劳。

对已经辞官在家的杨慎,嘉靖则重新启用,任命他为经筵讲官,经常让他为自己讲解经典。

嘉靖初年,杨廷和父子一个是朝廷重臣,权力与荣贵首屈一指,一个则是天子近臣,前途一片光明。如果照这个趋势平稳发展下去,杨慎很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杨廷和,成为嘉靖王朝有声望、有权力的重臣。

让父子二人命运发生巨大转折的正是影响深远的“大礼议之争”。

“大礼议之争”的原因其实简单明了:明世宗想给去世的父亲兴献王确定尊号,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认为,朱厚熜既然得承大统,就应该尊明孝宗为“皇考”,只能把兴献王尊为“皇叔考兴献大王”。这意味着明世宗入继伯父明孝宗一支,兴献王则从亲生父亲变成叔父。

对于这一提法,明世宗坚决不同意。

为此,双方争执了长达三年的时间。

争执不休的结果,是杨廷和负气申请退休,嘉靖则没有任何挽留,任由杨廷和回家养老。

杨慎继续留在朝中为官。

4、父子相继的抗争

杨廷和离开了,杨慎则继续抗争,从来没有表现出妥协的态度,因此多次惹恼嘉靖。

当时多数大臣支持杨廷和的意见,只有少数大臣,如观政进士张璁、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等人迎合嘉靖的意见,嘉靖为此特意提拔张璁和桂萼为翰林学士。

张璁原来担任的“观政进士”并不是正式官职,只是当时对已经录为进士还没有任命官职的人的称号。桂萼的刑部主事是六品官职,又是在“留都”南京,所以两个人的级别和资历都比较低。嘉靖为了获得更多支持,突然把两个人破格提拔到翰林学士这样显要的位置,顿时在朝廷掀起轩然大波。

杨慎、丰熙等36位同僚一起上书,向嘉靖抗议提拔张、桂二人之举,同时申请辞归:

“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奏疏表达的无非是“水火不同炉”的愤慨不平:我们和张、桂二人见解不同,陛下您破格提拔他们,不听我们的意见,那我们只能不干了!

这样颇显文人风骨的奏疏到了嘉靖跟前,那就是赤裸裸的直接挑衅,嘉靖当即大怒,把上书的这些人痛骂一通,然后停止发放这些人的俸禄。

没有杨廷和在朝中为这些人撑腰,杨慎这些翰林学士们的抗争显得十分壮烈,可惜却没有任何效果。

这当然不是最终结局,紧接着又出现了十分壮观的一幕。

5、左顺门哭谏

被嘉靖痛骂并停发工资,杨慎好像并没有受到多大的触动,该做的事还是要做。

几个月后,经过和张璁、桂萼等人商议,嘉靖决定追尊父亲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改称明孝宗为“皇伯考”,完全推翻了杨廷和等大臣当初的建议。

消息传出,杨慎、丰熙等人激愤上书,嘉靖不搭理他们,杨慎就协同众多朝廷大臣跪在左顺门处力谏。

嘉靖震怒,马上下旨将带头的八个人拘捕入狱。

嘉靖的这道旨意激起群臣更强烈的愤怒,杨慎、翰林检讨王元正等二百多人齐聚左顺门,发起他们文官独特的抗议。

说这抗议形式独特,是因为他们既没有向皇宫深处发起冲锋,也没有和在场的护卫发生冲突,而是采用了一种极其悲怆、感人至深的抗议形式:他们整齐地排好队,然后统一跪伏在地上,开始放声大哭。

哭声直达宫殿深处,声声冲击着嘉靖的耳朵。

这时的嘉靖还不到20岁,他哪儿见过这阵势?当时被气得浑身颤抖,手足无措,最后实在没有其他解决办法,于是再次痛下杀手:都给我关进诏狱,廷杖!

所有参与官员先是被收监入狱,然后又是一顿痛打,其中有十六个人被当场杖死。

杨慎也险些因此丧命,不过最终他醒了过来,接受了被贬职、发配到云南的命运。

6、贬谪生涯

情形好像坏到了极点,可是没想到还有更坏的在路上等他:杨廷和当权之时,曾经罢免了不少官员,这些人怀恨在心,现在看到杨慎被贬去云南,于是就派人在路上拦截,准备伺机杀害杨慎。

杨慎一路之上东躲西藏,左右防备,好不容易才躲过这些杀手,带病行走上万里,终于来到了贬谪地点。

虽然历尽艰辛,处境艰难,但是杨慎不愧是明代三才子之首,即使是被放逐滇南,他仍然保持着文人本色:云南的山水、风景,都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他赞叹梅花的绝世独立,感慨山茶的傲然风骨。在他笔下,山水皆成画,花鸟可入诗。

听说寻甸、武定有人作乱之后,杨慎不顾个人安危,带着自己的家僮和士卒一百来人加入平贼战斗,和当地的官员一起平定了叛乱。

尾声

远在京城的嘉靖并没有忘记杨慎,实际上,他对杨廷和父子在“大礼议之争”中的表现始终难以忘怀,深深地记恨着这两个人。为此,他还在杨廷和退休后特意下旨,将杨廷和削职为民,丝毫不顾念当初杨廷和秉公迎立、忠心辅政的功劳。

对于杨慎,嘉靖也始终念念不忘,每当有云南的官员觐见,他都会关心地问上一句: “那个杨慎现在怎么样了?”

“回陛下,杨慎现在又老又病,情况十分不好!”大臣们通常都会如此回答。

听到这个回答,嘉靖深感欣慰。

关键词:

相关文章